
5月24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百县馆长”论坛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开幕。攸县图书馆提交的《建设“门前三小” 拓展阅读空间——攸县图书馆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和思考》入选本次论坛专题发言,成为全国20个入选创新案例之一,是湖南省业界唯一入选案例。
百县馆长论坛创办于2005年,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围绕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设立的重要品牌性学术活动。本届论坛主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赋能乡村振兴”,来自图书馆界和相关业界的专家学者,全国部分省级图书馆学(协)会和省级图书馆负责人,县级公共图书馆代表等参加了论坛活动,就新时代文化强国背景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深入交流。
专题发言中,攸县图书馆馆长王晓东介绍了攸县“门前三小”的创立背景、建设经验和取得成效。攸县图书馆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在“门前三小”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当“服务者”与“守护神”两种角色,创树“图书漂流+艺体支边”两个品牌,抓好“文旅志愿者+新乡贤”两个主力军,有效了连接了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纽带,架起了农民朋友求知的桥梁。在后续管理中,通过采取定期培训、随时抽查、组织评选等措施,确保“门前三小”运行高效有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基层大“治”。
2023年2月,攸县“建设门前十小 弘扬文明乡风 打造幸福屋场”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建在群众家门口的“门前三小”,真正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通讯员:黄星 陈珏)
附原文:
建设“门前三小” 拓展阅读空间
——攸县图书馆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助推乡村振兴,攸县图书馆在探索农家书屋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创新作用,创造性地推出“门前三小”品牌,在村组屋场全面铺开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建设,拓展了阅读空间。
图书馆作为“门前三小”建设的“服务者”与“守护神”,坚持群众主导、示范带动等原则,创树“图书漂流+艺体支边”两个品牌,抓好“文旅志愿者+新乡贤”两个主力军;有效连接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纽带、架起农民朋友求知的桥梁;在后续管理中,采取定期培训、随时抽查、组织评选等措施,确保“门前三小”运行高效有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基层大“治”。
主题词:门前三小 赋能乡村振兴 基层大治
各位图书馆界领导、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图书馆王晓东。非常感谢中国图书馆学会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界的领导和同仁们一起交流探讨。
攸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麓,因攸水流贯全境得名,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82万人口,辖17个镇(街道),297个村(社区)。攸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自秦始皇二十七年置县至今已2242年,是中南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攸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全国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酒仙湖。攸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拥有江南地区最大的亿吨级煤田,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还素有“湘东粮仓”美誉;此外,攸县经济富足,民生殷实,县域经济多年位居全省十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入围全国百强、居46位。因此,攸县又被誉为“ 湘东明珠”。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是我们攸县图书馆的一个亮点工作——“门前三小”。实际上这是攸县县委、县政府布局的一个党建阵地、宣传阵地和文化阵地,也是我县群众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次完美结合。所谓“门前三小”是指在屋场(家门口)开辟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书屋用于借阅书籍,小讲堂用于基层宣讲。为深化建设内涵,2021年湖南省文旅厅将“门前三小”升级为 “门前十小”,在全省予以推广。
一、“门前三小”的建设背景
长期以来,县级图书馆活动阵地单一,读者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县城,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瘠。为破解这一困局,各地铺开了农家书屋建设;我县在建设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农家书屋时,得到全国道德模范、新乡贤夏昭炎教授的大力支持,夏教授将其祖屋开辟为谭家垅高桥农家书屋,图书馆则向高桥农家书屋放“漂”图书、配送书架和桌椅等设施,做大做强高桥农家书屋。之后,图书馆又和夏昭炎教授合作创办了五个图书流动服务点,当时称之为“书屋下蛋”。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列入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丰富农村文化内涵。攸县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在高桥农家书屋周围开辟文化小广场和红色小讲堂,形成了“门前三小”的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图书馆和县文旅广体局创新服务方式,反复深入镇、村、组、屋场进行调研和选点“试验”。 2017年年底,攸县县委提出做大做强“门前三小”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以高桥农家书屋为蓝本,在全县铺开“门前三小”建设。图书馆抓住“小书屋”、“小讲堂”建设“支”点,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政府投入资金160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12434万元,建成“门前三小”800个,其中示范点87个、样本点4个,建设覆盖面涵盖全县各镇、村、组;打造了乡村文化服务“十分钟文化圈”。
二、“门前三小”的建设方法
为建好“门前三小”,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攸县“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实施意见》,采取广泛号召、自主申报的原则,实行“党委领导、群众自愿、分类实施、注重实效”方针,在全县全面铺开了“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图书馆作为“门前三小”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和参与者,着重把握了“三个”环节。
建设环节。“门前三小”作为群众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文化设施,在建设环节坚持群众自愿、自筹资金、自行建设原则。筹建时,县文旅局作为主管部门,明确了场地建设标准,即覆盖人口≥300人,小广场面积≥300平米,小书屋和小讲堂面积分别≥20平米,百姓到达场所步行路程不超过10分钟。其他的工作包括筹资、选址、筑坪、选人、定房屋等,都交给老百姓自己来做。县文旅局和县图书馆对符合条件的“门前三小”实地考查,统一验收。验收合格的按照规定配送书架、图书、桌椅、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
运营环节。为发挥“门前三小”的效能,确保运转有序,图书馆打造了两大品牌、利用了两支主力军。
创树“图书漂流+艺体支边”品牌,打好平台基础。
“门前三小”建成后,为了让其发挥效果,攸县图书馆着力打造了“图书漂流”和“艺体支边”两大活动品牌。
“图书漂流”是指图书馆将有限的图书资源整合再分配,每年向各书屋定期放“漂”图书,图书在全县的“小书屋”内流转,以此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图书馆大力开展“艺体支边”活动,联合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在“小书屋”和“小讲堂”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读书。
这两大活动品牌,为农村的读者构建起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拉近了读者与“门前三小”的心理距离。
利用“文旅志愿者+新乡贤”力量,激发阵地活力
“门前三小”建成后,为防止出现“重建轻管”问题,图书馆组建了“文旅志愿者”和“新乡贤”两支主力军。
“文旅志愿者”主要由图书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村里聘请的文艺骨干组成,他们充分发挥其艺术、阅读、体育方面的专长,负责设计、编排“小书屋”和“小讲堂”的各类阅读活动,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加强“门前三小”的日常维护管理,我们倡导村里成立“乡贤理事会”,积极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来担任“小书屋”和“小讲堂”的管理者,确保“门前三小”有专人管理,能按时开放。
“文旅志愿者”+“新乡贤”的“加盟”,让“小书屋”和“小讲堂”真正热闹了起来。
后续管理环节。为发挥“门前三小”的持续效应,促使“门前三小”行稳致远,我们再加大后续管理工作力度上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定期开展“书屋管理员”培训,讲授图书分类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图书分类原则,统一《书屋图书借阅登记本》,规范“书屋”运行。二是建立了“书屋管理员微信群”,要求管理员定期反馈情况。图书馆则不定期到“门前三小”进行督查,确保“门前三小”正常开放。同时,不定期与读者面对面沟通,了解读者的阅读诉求,按照诉求配送图书,做到“人性化”服务。三是图书馆对建设规范、运行良好、效果突出的“门前三小”,给予宣传、经费、活动、服务上的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开展系列评优评先活动,起到激励的作用。
据统计,每年到“小书屋”“小讲堂”读书、看报、听课、交流学习心得的人数达12.7万人次。阅读已成为了乡村喜闻乐见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门前三小”真正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
三、“门前三小”的建设启发(感想)
在建设“门前三小”、赋能乡村振兴中,图书馆担当着“服务者”与“守护神”的角色,打造的“门前三小”连起了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纽带,架起了农民朋友求知的桥梁,尤为重要的是助推了基层大“治”。
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门前三小”的产生,符合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趋势。据统计,2021、2022年在小广场唱歌、跳舞、打太极等活动人数30万人次;到小书屋、小讲堂读书、看报、听课的人数达25万人次。“门前三小”点亮了乡村“夜”生活,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模式,农民的收获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随着“门前三小”的深入实施,居民逐渐形成有事没事到“门前三小”读书看报的习惯。群众普遍反映,现在打牌赌博的人少了,看书学习的人多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真诚相待的人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参与迷信的人少了,崇尚科学的人多了。
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门前三小”给党员干部、邻里乡亲提供了在同一个“小天地”里讲时事、拉家常、谈生活的机会,拉近了彼此距离、增加了彼此友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在“门前三小”开展各类活动的影响下,群众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违法违规现象大大减少,运用法律手段调处矛盾纠纷能力大幅提升。自推进“门前三小”工程建设这五年来,全县减少民事纠纷12620件,减少偷盗案件8562起,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基本绝迹。运用协商、调解、司法途径解决矛盾同比上升38%,越级上访事件减少3340件次,群体恶性事件减少82起。
本地老百姓戏称“门前三小”,是“小广场跳出了大健康,小书屋读出了大天地,小讲堂讲出了大道理”。 2023年2月,攸县“建设门前十小 弘扬文明乡风 打造幸福屋场”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在县委县政府和各方民间力量的支持之下,攸县图书馆依托门前三小做出了一些成绩,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一点微薄力量,但与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也欢迎大家到风景优美的攸县做客,谢谢大家。
责编:向佳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2022-3-26成长ABC】高楼小学: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
【2022-2-26成长ABC】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
【2022-01-08成长ABC】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
【2021-12-11成长ABC】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
【2021-11-13成长ABC】攸县话,你会说吗?
【2021-10-30成长ABC】“芙蓉学校”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
【2021-10-16成长ABC】风雨中的向阳花
【2021-10-02成长ABC】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
下载APP
分享到